搜索

《藏匿的美》系列啟動:米開朗基羅的「老師」

這尊〈軀幹〉塑像是梵蒂岡博物館的鎮館之寶,構成教宗藝術藏品的獨特核心,啟發了各個時代的藝術家,其中包括米開朗基羅。梵蒂岡新聞網與梵蒂岡博物館合作推出新的多媒體計劃《藏匿的美,梵蒂岡博物館的秘密》系列,並在第一期節目中介紹這尊遠近馳名的大理石雕塑。

(梵蒂岡新聞網)在時間與歷史的洪流中,〈軀幹〉塑像的美與秘密不為所動,綻放出獨特的光芒。它是梵蒂岡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如今珍藏在庇護-克萊孟館內。這尊希臘化時代的雕塑作品刻著一名公元前一世紀新亞提卡派雕塑家的名字:涅斯妥爾之子、阿波羅尼奧斯。這或許是一尊大理石複製品,其青銅原件的製作時間落在公元前188年至公元前167年之間。由於這尊塑像並不完整,因此它的身份至今成謎,各方人士解讀不一。直到近期,在長年的考古研究之下,並通過動態觀察重建其姿勢,專家推斷它極可能是希臘英雄大埃阿斯(Ajax Telamonius)正在思索自殺的樣貌。

這尊塑像的身體構造呈現出血脈賁張的軀幹。古典藝術經常運用「靜態時肌肉的張力」來描述一個思考死亡的人。梵蒂岡博物館古希臘羅馬文物負責人斯皮諾拉(Giandomenico Spinola)向本新聞網解釋說:「靜態的姿勢與肌肉的張力息息相關,它展現出心理的張力,暗示了深入反省、深切又悲壯的思想。他的所思所想令他血脈賁張。事實上,靜態時的張力向來用於描述人物與死亡有關或是他在思考死亡。」

根據希臘傳說,大埃阿斯在爭奪已故的阿基里斯(Achille)的鎧甲時,輸給了尤利西斯(Ulysses),於是自殺身亡。這尊〈軀幹〉塑像所描述的就是大埃阿斯輸了鎧甲爭奪戰後思索著自殺的一瞬間。他陷入瘋狂,喪失了理智思考的能力,錯把羊群當成敵人殺死。然後,他坐在動物的毛皮上,或許是一隻豹的皮,思索著死亡。他悲痛地把頭靠在右手上,也許手中緊握著他用來自殺的劍,左手抓著劍鞘。大理石像的窟窿讓人能自由想像這個場景中缺失的部分:他的四肢、盾牌、刀劍,以及完整的一幕中可能存在的其他人和動物。

梵蒂岡博物館每天大約迎來兩萬名訪客,可是他們恐怕無法徹底了解這個傑作的偉大之處。〈軀幹〉塑像今天珍藏在繆斯廳,在通往西斯汀聖堂的沿途中。斯皮諾拉表示,「很多訪客沒有意識到〈軀幹〉塑像的重要性,很少人欣賞它。訪客快步前往西斯汀聖堂,跟著人潮離開」。

尋獲這尊〈軀幹〉塑像的時間和地點已不可考。考古學家西里亞科斯(Cyriacus of Ancona)在日誌中寫道,這尊塑像於1433年保存在羅馬的科隆納宮。將它納入收藏品行列的德拉羅維雷(Giuliano della Rovere)樞機,日後成了教宗朱利奧二世,並在1503年左右決定把這尊塑像挪到梵蒂岡八角庭院。這位教宗成立了後來的梵蒂岡博物館,而景觀庭院則成了來自各地的年輕藝術家磨練技巧的地方,那裡又被稱為「世界的學校」。

這尊〈軀幹〉塑像有如希臘「歷史海難」中的一名倖存者,朱利奧二世教宗團隊中首屈一指的藝術家米開朗基羅深受它的吸引。米開朗基羅一見到這塑像,就感到自己的「雕塑技巧」與阿波羅尼奧斯產生完美的共鳴。教宗曾經提議將這尊〈軀幹〉塑像缺失的部分補齊,但米開朗基羅拒絕了這項提案。這位文藝復興時期的大師在日誌中回顧了自己在這個希臘化時期傑作的陪伴下喜不自禁地欣賞,任由時間流逝。米開朗基羅觸碰這尊大理石塑像,與之建立起身體與心靈的關係。

因此,米開朗基羅被稱為「〈軀幹〉塑像的學生」。西斯汀聖堂的畫作風格印證了這一點。梵蒂岡博物館藝術部門科學負責人科爾尼尼(Guido Cornini)指出,西斯汀聖堂天花板赤身露體的人物「有如運動員一般健壯,幾乎是沒有翅膀的天使,他們的肌肉緊繃,但是動作似乎還沒完成」。有些人注意到這些赤身露體的人物的躁動,那是不認識天主啟示的外邦人的不安。這些赤裸的人眼不能見,背向天花板上聖經故事的濕壁畫。「他們的姿勢在某種程度上是在紀念〈軀幹〉塑像,米開朗基羅曾耗費很多時間去端詳、研究和審視它」。〈諾厄的獻祭〉這個畫作旁邊兩個頭戴花圈、赤身露體的人物宛如精確的複製品。科爾尼尼指出,西斯汀聖堂「天花板所傳達出來的躁動感十分強烈」。同一份躁動感「也貫穿了〈最後的審判〉裡的人物、或是羅馬聖伯多祿鎖鏈堂裡的梅瑟像」。此外,〈軀幹〉塑像的殘缺與米開朗基羅未完成的雕塑品,也值得相提並論:它們都蘊含了「莫名的不安感和張力,彷彿它們正在奮力掙脫某個囚禁自己的束縛」。

2021 April 21, 1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