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辦告解,領和好聖事 辦告解,領和好聖事 

禧年與大赦:貨幣經濟出現後的大赦

《羅馬觀察報》講述了在教會內的懺悔之旅的發展過程,從路德時代到當代的教會訓導。這次介紹“貨幣經濟出現後的大赦”。

(梵蒂岡新聞網)中世紀的人與天主有一種直接、直觀的關係:相信天主的慈悲,但害怕天主的公義。因為他們以“中世紀”的方式思考與天主的關係,就如同臣民與國王之間那種封建的關係一樣。他們的確將自己交在天主手中,承諾遵守祂的法律;作為交換,他們獲得防禦、幫助和保護,免受惡魔的誘惑。

違反天主的法律被認為是對君王的嚴重冒犯,因而就會失去國王的保護,犯罪者會被處罰。因此,人們渴望回歸到“天主的恩寵中”,締結當時還是封建式的新契約,如此“重新獲得抵抗罪惡的力量”來對抗魔鬼。

波尼法爵八世(Bonifacio VIII)教宗於1300年宣布第一個禧年,告知天下所有人只要到羅馬進行30天的祈禱,就能獲得全大赦,於是羅馬城擠滿了朝聖者。從那時起,“大赦”與“禧年”就聯繫在一起了...

在接下來的幾個世紀裡,對救恩的急切盼望始終沒有止息,從而深化了那個已被熟知的教義,根據這個教義,善功可以縮短補贖的時間。因著諸聖相通功,即所有受洗者與基督的唯一奧體聯繫在一起,縮短補贖的時間適用於所有基督徒,無論是在世的還是已故的。之後,基督徒對大赦的渴望一直存在著。

隨著中世紀傳統農業經濟的退出和現代貨幣經濟的進入,大赦也被搬進了市場。

中世紀的財富是由土地獲取,土地保障了生計,因此也保證了自治。現代化的財富是金錢,它讓人在市場上購買以前從土地上獲得的東西。在公民社會,開始出售公職、貴族頭銜、行政官職……。在教會內,樞機榮譽、隱修院、教區也如此。最富有的商人也借錢給國王、皇帝、教宗和主教們。

一位26歲的德國主教為了購買一個大教區而欠了一家大銀行的債。他貪得無厭,為了還清債務,他必須儘快籌集資金。那個時期,教宗也需要錢:他必須繼續建造聖伯多祿大殿。他們都使用相同的方法:宣傳獲得全大赦的運動。不同的是,現在所要完成的善功不再是去征服耶路撒冷,而只奉獻少量的金錢。人們得救贖的渴望一直很高,只是市場邏輯蠻橫地到來,公開大喊口號:硬幣一響起,靈魂就升向天堂!(Wenn die Münze klingt,die Seele springt!)。

主教在其教區宣傳教宗的大赦,並為自己保留一定比例的獻儀。由於含糊不清的宣傳(現今我們稱之為“誤導性廣告”),導致收入很高。不過,這種作法在某個時刻嘎然而止了。

一位年輕的奧斯定會士、聖經學教授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說:如果沒有內心的皈依,即使傾家蕩產去獲得教宗的證書也沒有意義!

人改變了,人與天主的關係也改變了:現代人不再是封建契約中的臣民,而是一個受良心拷問、尋求真理、不受蒙蔽的個體;人需要與天主建立真誠和自由的關係,去除付帳單的憂慮。當他馬丁・路德邀請同事們討論這個議題時,隨即就一發不可收拾,蔓延到了整個德國,並獲得了巨大的成功。

大赦本來是為幫助人悔改皈依,卻變成了臭名的代名詞,也成了席捲整個歐洲抗議活動的引爆器:它至今存留在許多人的心中,而且至今人們對五個世紀前發生的事情仍憤慨不已。

鏈接網址:www.vaticannews.cn

訂閱電郵新聞:http://www.vaticannews.cn/zh/newsletter-registration.html

2024 May 23, 1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