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慕尼黑主教座堂 慕尼黑主教座堂 

慕尼黑報告與拉青格打擊侵犯的奮鬥

繼關於慕尼黑總教區侵犯問題的報告問世後,榮休教宗曾領導過這個巴伐利亞地方教會的牧職成了眾所矚目的焦點。與此同時,我們理當記得本篤十六世在他教宗牧職期間打擊聖職人員戀童癖的鬥爭,以及他會見並聆聽受害者、請求他們寬恕的意願。

(梵蒂岡新聞網)在關於慕尼黑總教區侵犯問題報告發布會上使用的詞彙,以及涉及拉青格(Joseph Ratzinger)樞機履行巴伐利亞主教牧職短暫歲月的72頁內文,過去一週占據各大報章媒體版面,並引發若干強烈評論。聖座傳播部編輯主任托爾涅利(Andrea Tornielli)對此撰寫了一篇評論文章。他寫道:「榮休教宗在他多位合作者的協助下,沒有回避慕尼黑總教區所委託法律事務所的提問。該事務所受託撰寫一份報告,所檢視的時期跨度很大,從福爾哈貝爾(Michael von Faulhaber)樞機的主教牧職開始,直到現任馬克思(Reinhard Marx)樞機的主教牧職為止。本篤十六世在能審視該教區檔案室若干歸檔文件後,提供了長達82頁的答覆。不出所料,拉青格領導巴伐利亞教區的四年半牧職獨占了評論者們的注意力。」

托爾涅利指出,「若干指控為人所知已有十幾年之久,國際重要媒體早就報導過。今天有四個與拉青格有關的案件,而他的私人秘書甘斯魏(Georg Gänswein)總主教宣布,榮休教宗將在細讀報告後發表一份詳細聲明。但與此同時,我們可以大力重申本篤十六世多次對這些罪行發出的譴責,並且回顧從本篤十六世教宗牧職起、教會近年來邁出的步伐」。

「侵犯兒童是令人驚悚的罪行。聖職人員侵犯未成年人的罪行會更加令人髮指,這兩任教宗不厭其煩地重申這一點:家長將孩子託付於司鐸或修會會士去培育信仰,孩子卻因此遭受這些司鐸或修會會士的暴力,並在天主前哭求報仇雪恨。那些藏在教會服飾底下的歹徒施加性侵犯,這令人無法接受。關於這件事,耶穌說的一席話格外意義深遠:『無論誰,使這些信我的小子中的一個跌倒,倒不如拿一塊驢拉的磨石,繫在他的頸上,沉在海的深處更好。』(瑪十八6)」

我們不該忘記,「拉青格在擔任聖座教義部部長時,就已在聖若望保祿二世教宗牧職的最後階段打擊如此現象」。拉青格是若望保祿二世的緊密合作者,後來成為教宗,針對伸出魔爪的聖職人員頒布了極其嚴格的規定,那的確是打擊戀童癖的特別法規。再者,本篤十六世以其具體榜樣見證出改變思維的迫切性。「在遏止侵犯現象方面,思維的改變至關重要:聆聽並關懷受害者,並要不斷請求寬恕。長久以來,遭侵犯的孩童和他們的家屬非但沒有被看作應當在治癒進程上加以接納和陪伴的受傷者,反倒被疏遠」,甚至被稱為「教會及其益處的『敵人』」。

托爾涅利強調,「拉青格是首位多次在牧靈訪問期間會見侵犯受害者的教宗。也正是本篤十六世反對了許多自稱為『拉青格追隨者』的意見,提倡在愛爾蘭和德國的醜聞風雲中呈現出教會懺悔的面容,謙遜請求寬恕,心生不安、懊悔、痛苦、憐憫和關懷」。

「這懺悔的圖像恰恰是本篤十六世訊息的核心。教會不是企業,挽救教會不能只靠良好實踐或落實嚴格且有效法規,儘管這實踐不可或缺」。教會必須向唯一能施以寬恕、援助和救恩的那位、向被釘十字架的耶穌基督,懇求寬恕、援助和救恩。「祂始終與受害者站在一起,而不站在劊子手那邊」。

2010年5月份,本篤十六世在前往里斯本的專機上清楚坦言,「教會的苦難正是源於教會內部、來自教會裡現存的罪過。這也是人們向來明白的事,但今天我們看它著實嚇人:教會最大的迫害並不來自外部敵人,而是源於教會內的罪過,而教會為此非常需要再次學習悔過,接受淨化,一方面要學習寬恕,另一方面也需要正義。寬恕並不取代正義」。托爾涅利表示,「這番話的前後是打擊聖職人員戀童癖禍患的實際作為。這一切既不能被遺忘,也不能被抹煞」。

值得注意的是,慕尼黑報告所重建的,既非司法調查,也不是最終判決。這份報告將有助於在教會內打擊戀童癖,不把這鬥爭縮減為尋找替罪羊和三言兩語的判斷。「唯有避免這些風險,才能推動在真相中尋求正義,集體對過往錯誤做出良心省察」。

鏈接網址: www.vaticannews.cn

2022 January 28, 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