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教宗在蒙古:各宗教為善服務,信仰與暴力不可相混淆

教宗方濟各在烏蘭巴托出席大公運動和宗教交談聚會,邀請各宗教信徒為對話和利他精神樹立榜樣,「尊重他人的良心,為所有的人謀求更大的福祉」。

(梵蒂岡新聞網)各宗教傳統蘊含著善的強大潛力,並有責任在其教導方面言行合一,以免立惡表。這是教宗方濟各在蒙古發表的第三篇講話的重點。9月3日蒙古時間上午10點左右,教宗在烏蘭巴托匈奴劇院與基督信仰和其他宗教的領導人舉行會晤,籲請各宗教在「世界因爭鬥和混亂而撕裂」的歷史性時刻承擔起責任,避免人們「將信仰與暴力相混淆」,陷入那「危害和平」的原教旨主義和意識形態的稱霸。

在蒙古仰望蒼天、眺望無垠大地,令人想到超性和塵世的幅度,教宗由此省思人類需要「舉目向上,好能找到在世旅途的路線」,然後教宗闡述了各宗教信徒齊聚一堂的意義。

「宗教傳統各有特色、豐富多元,蘊含為社會服務之善的強大潛力。國家領導人如果選擇與他人相遇和對話的道路,必能作出決定性的貢獻,促使那些持續給許多人民造成痛苦的衝突得以終止。」

信仰為和諧作見證

教宗讚許蒙古人民在宗教和睦共處上樹立了榜樣,而且長久以來發揮「亞洲典型」的風格,為和諧作見證。「不同實體之間建立關係,既不互相傾軋,也不強求同化,卻尊重差異,惠及共同生活」。

信徒蒙召盡心竭力締造所有人之間的和諧。教宗指出,「利他精神」是衡量和諧的尺度。「利他精神促進和諧。哪裡有和諧,那裡就有理解、繁榮和美好。」相反地,「封閉、單方面強加於人、原教旨主義和意識形態的霸道,都會摧毀友愛,給緊張局勢火上澆油,危害和平」。

蒙古的智慧遺產

身處於擁有「偉大智慧遺產」的蒙古,教宗邀請眾人加以發現、予以重視,並談及蒙古智慧遺產的十個方面:第一、與傳統的良好關係;第二、尊重長者和祖先;第三、照料環境;第四、沉默和內在生命的價值;第五、有益的節儉觀念;第六、接納的重要性;第七;抵拒對塵世事物依戀的能力;第八、守望相助;第九、對簡樸的重視;第十、實事求是、堅忍不拔地為個人和團體尋求益處。

接著,教宗提出蒙古包的三層意義。首先,蒙古包是蒙古人民的傳統住家,是人們生活的空間,促進相遇和交談,為迷路的人提供希望。再者,蒙古包始終慷慨好客,向朋友和陌生人敞開。

「這也是來自其他國家的天主教傳教士的經驗。他們在這裡被視為朝聖者和客人而受到款待,小心謹慎地進入這個文化的世界,為耶穌基督的福音作出謙遜的見證。」

靈性生命的首要地位

蒙古包的第三層意義涉及靈性幅度。日光從蒙古包頂部唯一的天窗照入,表明蒙古包「向高天開放」,而且它的內部變成一個大型日晷,通過光影計算時辰。「這裡蘊藏著一個美妙的教導:時間流逝的感覺由高天而來,而不只是靠俗世活動的進展」。另外,每年的某段時期,從天窗灑落的日光會直接照在家裡的香案上,這提醒人們「靈性生命的首要地位」。

教宗由此指出,為正義與和平的努力,恰恰是在與天主的關係中找到啟發和基礎。因此,教宗說:「親愛的弟兄姊妹,我們的責任重大,特別是在當前的歷史時刻,因為我們應當以舉止、以事實來肯定我們所宣認的教導,不可背道而馳、立壞表樣。因此,不可將信仰與暴力相混淆。」

天主教會的使命

在相信民主價值的多元社會中,例如在蒙古國,每個依照規定受到民政當局承認的宗教機構,都有權利和義務活出自己的所是和所信,尊重他人的良心,為所有的人謀求更大的福祉。

教宗強調,這是天主教會願意走的道路。而且,天主教會「對大公運動、宗教交談和文化交流堅信不移」,為不同的人和文化提供自身信仰的寶藏,「始終秉持開放態度,聆聽其他宗教傳統」。

「事實上,對話並不站在宣講的對立面:對話不會抹去差異,卻有助於相互理解,維護各自的獨特性,能夠互相交流,在坦率中增進彼此的豐富度。」

希望的記號

所有宗教信仰具有同樣的尊嚴和一條該當並肩走上的道路。教宗表示,眾人同在一起,便是希望的記號。「在因鬥爭和混亂而撕裂的世界裡,這可能似乎太理想。儘管如此,最偉大的事業始於隱蔽之處,幾乎察覺不到」。

教宗最後籲請眾人「培養希望」。「為對話和建設更美好世界所作的共同努力,不會徒勞無功」。但願祈禱和友愛能見證出「宗教情愫、舉目向天的攜手旅途,以及在世上的和諧共處」。

鏈接網址: www.vaticannews.cn

2023 September 03, 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