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教宗三鐘經:信友在旅途中面對現實並憐憫受苦者

教宗方濟各在三鐘經祈禱活動中反思福音中慈善的撒瑪黎雅人的形象:他是一個在旅途中的人,但他知道在這旅途中如何看到受傷人的需要並停下腳步來幫助那人。教宗鼓勵衆人祈求上主“讓我們擺脫冷漠”,為有需要的人“盡我們的所能”。

(梵蒂岡新聞網)我們要知道自己正行進在旅途中,但從未覺得自己已到達終點;眺望遠方、注意旅途上所遇到的人。這是教宗方濟各7月10日在主日三鐘經祈禱活動中,反思當天福音(路十25-37)中“慈善的撒瑪黎雅人”形象時所強調的。

教宗首先講解福音的内容:“在從耶路撒冷到耶里哥的路上,躺著一個被強盜毆打至半死的人”。一個司祭和一個肋未人路過,但他們沒有停下來。反而,一個撒瑪黎雅人“看見了他並動了憐憫的心”(參閱:路十25-37)。這就是上主教導我們的,不僅要著眼於最終目標,更要活在“當下”。

教宗說:“初期的基督徒被稱為‘道路的門徒’(參閱:宗九2),即旅途上的門徒,這其中大有深意。事實上,信友與撒瑪黎雅人非常相似:和他一樣在旅行時,是個過路人。他知道自己並不是一個‘已經到達終點’的人,而是每天都要學習,跟隨主耶穌。耶穌說:‘我就是道路、真理和生命。’(若十四6)耶穌的門徒跟著祂走,因此,成為‘道路的門徒’。他相信上主,不安坐在一處,而是持續前行:他在路上與人相遇、醫治病人和走訪鄉村和城市。”

教宗解釋道,那個慈善的撒瑪黎雅人“睜開眼睛看現實,他沒有自私地封閉在自己思想的圈子裡。相反,司祭和肋未人看到那不幸者,卻熟視無睹。福音教育我們去觀看:引導我們每一個人正確地理解現實,慢慢地克服偏見和主觀武斷。許多信友以教條主義為庇護所,以保護自己免受現實的影響”。

教宗指出,福音教導我們要了解他人,要有憐憫之心並像撒瑪黎雅人那樣行事。教宗說:“讓我們祈求上主擺脫我們自私的冷漠,並走上祂的道路;讓我們祈求祂讓我們能看見並擁有憐憫之心,這是恩寵。我們必須向上主這樣祈求:上主,願我能看見,願我有憐憫之心,就像祢看到我、對我動了憐憫之心一樣。這是我今天建議給你們的祈禱,願我們對旅途上所遇到的人,特別是那些受苦和需要幫助的人充滿憐憫,接近他們並盡我們之所能幫助他們。”

最後,教宗總結道,這是一個成長的旅程。在這旅途中聖母瑪利亞陪伴著我們,願她幫助我們“越來越成為‘道路的門徒’”。

鏈接網址: www.vaticannews.cn

2022 July 11, 13:34

《三鐘經》是紀念天主降生成人無限奧跡的經文,每日誦念三遍,即清晨六點,中午十二點和晚上六點聖堂敲響鐘聲的時刻,因此在中文語境中被稱為三鐘經。而三鐘經的拉丁文名為Angelus,取自第一句“上主的天使向瑪利亞報喜”(Angelus Domini nuntiavit Mariae)的第一個單詞。《三鐘經》由三條論及耶穌基督降生成人奧跡的短句和三遍《聖母經》組成。在每個主日和重大瞻禮,教宗都會從梵蒂岡宗座大樓書房窗口帶領聖伯多祿廣場上的信眾一同誦念此經文。念經前,教宗會發表簡短的講話,講解當天的讀經;之後,教宗會問候廣場上的朝聖者。從復活節到聖神降臨節,《三鐘經》由《天皇后喜樂經》代替。後者是一篇紀念耶穌基督復活的經文,以三遍《光榮頌》為結尾。

最新的三鐘經/天皇后喜樂經

閱讀全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