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教宗即將訪問伊拉克 教宗即將訪問伊拉克 

痛苦與希望之間:伊拉克風雨飄盪的半世紀

教宗方濟各本週將前往伊拉克、一片在四十年期間經歷了四次衝突的土地。從1980年代至今,伊拉克的每一次戰爭雖然各有其特色,但它們對人民來說都是水深火熱的煎熬。意大利摩德納和雷焦艾米利亞大學當代史教授拉貝拉向本新聞網講解了這段慘痛的歷史。

(梵蒂岡新聞網)伊拉克四十年的悲痛歷史源自於1980年:一次「閃電」行動,卻引發了將近十年的戰亂。隨後的海灣戰爭恰好於30年前結束。12年過後,2003年3月的衝突標誌了薩達姆‧侯賽因(Saddam Hussein)時代的終結,在隨之而來的十年內,伊斯蘭恐怖主義竄起。最近的衝突於2014年爆發,並在4年之內畫下句點,但它留下了許多懸而未決的問題,諸如國內武裝民兵的存在。

因此,伊拉克在過去半個世紀以來發生了多次悲慘事件,帶著很多仍未癒合的傷口。意大利摩德納和雷焦艾米利亞大學當代史教授拉貝拉(Gianni La Bella)解釋道:「第一次的戰爭持續了8年之久。那次衝突在本質上是遜尼派的伊拉克在對抗什葉派的伊朗。薩達姆‧侯賽因想要藉由那次戰爭來避免伊拉克什葉派信徒跟隨伊朗什葉派信徒的模式的風險,同時也把手伸進伊朗的石油裡。」兩伊戰爭在當地造成了一百萬人死亡,結果卻只是耗盡了有關各方的武力和資源。

那次曠日費時的衝突也導致了接下來的戰爭。拉貝拉教授強調,「1990年開始的戰爭也成了與西方的衝突,因為那是美國士兵的軍靴首次踐踏在一片被視為神聖之地的疆域、伊斯蘭的土地。這是文化和象徵的世界的斷裂,深層的分裂由此展開」。那麼,1990年代的戰爭對百姓帶來怎樣的後果呢?教授說:「在上個世紀90年代,損失格外龐大:一方面是物質資源的毀損,另一方面是醫療衛生的崩壞。很多轟炸行動使用了所謂的貧鈾彈,所以因腫瘤而死亡的人數呈現指數增長,為數眾多的孩童深受其害。」此外,伊拉克貨幣嚴重貶值,「當地薪資降到歷史新低,勞動界一蹶不振,貧困問題重壓在國家的肩頭上,而國際社會卻冷漠以對」。沒有多少人為此發出抗議之聲,因為國際社會普遍認為,本來就應當制裁該國政府。

在21世紀裡,伊拉克結束了一個重要的時代:薩達姆‧侯賽因的政權垮台。拉貝拉教授表示,「這次的衝突動員了國際社會投入戰爭,釀成禍端的是一個謊言,即:伊拉克手中握有武器。戰爭的目的是永遠趕走薩達姆,在伊拉克和美國之間激起腥風血雨」。這次的戰爭也給百姓製造了悲慘的後果,而且「導致阿拉伯穆斯林世界和西方世界之間的破裂,留下了今日依然存在的鴻溝,為2014年開始的最後一次戰爭埋下導火線」。

這位教授指出,「在2003年至2014年這十年期間 ,內戰爆發,伊拉克陷入極度貧困的處境,在國際上孤立無援。這一切加劇了內部衝突,使得派系問題更加嚴重,打破了伊拉克在歷史中賴以為根基的和睦共處,也就是該國北部重要的庫爾德族,以及遜尼派和什葉派成員之間的和諧關係」。衝突每況愈下,人民開始自相殘殺。「如此一來,伊拉克受到外部勢力掌控,『國將不國』,報復和仇恨的念頭大幅激增」。這一切促成了巴格達迪(Abū Bakr al-Baghdādī)拓展權勢,他試圖建立穆斯林帝國(caliphate)。「這種聖戰思想激發各層級的民眾大規模地集結起來,以這個原教旨主義的信念為核心企圖進行報復」,也就是訴諸於內戰。「2014年至2017年期間的恐怖戰爭,導致教堂、清真寺和博物館毀於一旦。那是剷除每個人類遺跡的行動。在那段可怕的歲月裡,伊拉克所面對的是無可比擬的暴力」。

拉貝拉教授最後總結道,「我認為,百姓遭受的這些痛苦在某種意義上是教宗此行講話的一大要點。教宗方濟各也將前往加色丁人的烏爾,亞巴郎正是從那裡出發(參閱:創十五7)。這次訪問是以各大宗教的名義向支持戰爭的各種形式再次說不。我相信,此行將是教宗方濟各牧職的一大重要時刻」。

2021 March 02, 1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