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窮人 窮人 

教宗:生態與公平唇齒相依,默觀及憐憫必不可少

「今天我們周遭的大自然不再受人欣賞,而是遭到『吞噬』。」教宗方濟各在接見「願祢受讚頌」團體時如此表示,並邀請個人與機構落實環境保護,好使人人不缺棲身之地。

(梵蒂岡新聞網)人們可以選擇陷入消費的焦慮,罔顧丟棄和浪費的醜聞,導致環境毀滅、生靈塗炭;抑或者,人們也可以選擇不急不躁,親自承擔起人類和大地的各種問題。後者擁有類似於慈善撒瑪黎雅人的目光,願意「照顧遭遇不幸的陌生人」。教宗方濟各於9月12日在梵蒂岡保祿六世大廳接見《願祢受讚頌》團體成員時重申了這些概念。

教宗在本次接見中首先指出,「忽視受造界和社會不公,兩者互相影響」。換言之,生態與公平唇齒相依。我們「需要以真心實意來應對當前氣候混亂的根本原因。泛泛的承諾有所不足;不能只顧自己選民或投資人當下的意願,而要目光長遠,否則歷史不會原諒」我們。

真正熱愛環境的人具備兩種特徵,即:「默觀」的能力和「憐憫心」。教宗闡明,「今天我們周遭的大自然不再受人欣賞,而是遭到『吞噬』。看待事物的目光總是快速、抽象又膚淺。病態地消費乃是我們的一大弊病。我們汲汲營營於最新的『應用程序』,卻不知道鄰居的姓名,無法分辨樹木的差異。更嚴重的是,這種生活方式令人失去根基,對施惠於己的人毫無感激之心。為了不遺忘,需要回歸默觀;為了不迷失於眾多無用的俗物之中,需要找回寧靜;為了避免心靈生病,需要停下腳步」。

這種默觀會「促成行動」。教宗表示,「每個人多少都能把人性貪婪所玷汙的世界,變成造物主所願的美好現實」。這其中蘊含了「憐憫」的能力,一種以天主的目光看待一切的情感。教宗說:「儘管我們在思想和行為上犯錯,天主始終把我們視為祂鍾愛的兒女。」憐憫心不同於「大發慈悲」,而是能「與他人締造新的關係」。

事實上,「我們的憐憫心是抵抗冷漠這種傳染病的最佳疫苗」。一個人若是心生憐憫,便能從「事不關己」轉變成「重視他人」。「世界需要這份實際又有創意的愛德,需要人們不在屏幕前發表評論、卻肯弄髒自己的手,移除變質壞去的部分,恢復尊嚴。擁有憐憫心是一種選擇:它意味著選擇不再敵視任何人,卻把人人看作自己的近人」。

教宗最後總結道,「心懷憐憫的人每天都艱辛地博鬥,對抗丟棄他人和浪費資源的情況」。糧農組織的統計顯示,發達國家每年丟棄十幾億噸的食物。教宗稱這現象「令人髮指」,並且說:「讓我們互相扶持、一起奮鬥,對抗丟棄和浪費。我們要選擇兼顧發展與公平的政策,讓所有的人獲得發展並維持可持續性,好使人人不缺乏棲身之地、新鮮空氣,以及他有權喝的水、有權吃的糧食。」

2020 September 14, 1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