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教宗勉勵相遇學校:人類的未來取決於無償、意義和美

教育的用意在於協助他人探索事物的意義,這需要聆聽、創造文化和歡慶。教宗方濟各為相遇學校的線上聚會發表了視頻訊息,並在訊息中強調了這一點。

(梵蒂岡新聞網)人類的未來取決於無償、意義和美。教宗方濟各在致以相遇學校線上聚會的視頻訊息中如此表示。在新冠疫情之下,宗座相遇學校基金會於6月5日羅馬時間下午為國際環境日舉辦一場線上聚會,教宗用西班牙語向與會者發表了一段視頻訊息,呼籲他們團結一心,攜手「克服各種危機」。這場全球聚會雖然是在線上舉行,仍有世界各地的青年、家長、老師、政府官員,以及知名的運動員、藝術家和科技界人士踴躍參與。

教宗在視頻中表示,「在人類當今面對的新危機中,文化失去其活力。在此當下,我祈願相遇學校這個教育團體能向『意義大學』敞開大門。因為教育的用意在於尋求事物的意義,教導人探索事物的意義」。事實上,相遇學校便是在危機中誕生。教宗回憶這個團體的歷史,說:「相遇學校既沒有出拳頭來對抗文化,也沒有垂手認輸,更沒有哭著離開。它是在聆聽青年心聲的過程中走出困境,打造新的現實。」

創建相遇學校的兩位老師憑著他們的直覺,「有些瘋狂」地展開這段旅程。他們沒有任何計劃,只是單純地活出理念。「當時的危機留下了一片暴力的土地,他們的教育使青年重新團結起來,激發意義,進而創造了美」。連這些創始者都未曾想過,那在布宜諾斯艾利斯萌生的教育經驗,二十年後竟然發展成「一種新的文化,詩情畫意地居住在這片大地上」,如同賀德林(Hölderlin)以前教導我們的那樣。透過世界的裂縫,我們能以全身之力一探究竟,看看外面是否恢復了另一種回應方式。

教宗重申,「教育必須聆聽,創造文化,教導我們歡慶,否則就不是教育。有人或許會問:『難道教育不是增進知識?』不,那是做學問。教育是聆聽、創造文化和歡慶。相遇學校便是如此成長的」。

對教宗方濟各而言,今日的一大喜樂是能把相遇學校稱為朋友、兄弟姊妹的「團體」。在時任布宜諾斯艾利斯總主教貝爾格里奧的授意下成立的相遇學校,今天已是受宗座認可的國際組織,在阿根廷、梵蒂岡城國和其它地方設有辦公室,其網絡分布在190個國家,整合了40多萬個教育中心,觸及世界各地1百多萬名兒童和青年。

教宗接著指出,一個沒有危機、處處完美的人類,「或許是個生病的人類,昏睡不醒」。為此,教宗疾呼:「缺乏危機的人類是多麼地匱乏!」危機敦促我們對外開放,但是在危機中,「如果沒有得到適當的陪伴,恐怕會迷失方向」。為此,教宗叮囑眾人,即使是個人、婚姻和社會方面的小危機,也要尋求智者的建議:「千萬別獨自踏入危機,一定要有人相伴。」獨自面對危機的人,可能會恐懼害怕,自我封閉,貪圖方便,丟失意義,失去我們的美。而這份美正是陀思妥耶夫斯基所說的:拯救世界的美。

在這三年中,教宗心裡一直有三個圖像在引領著省思,分別是:費里尼導演的電影《大路》裡的傻瓜、畫家卡拉瓦喬筆下的《聖瑪竇的蒙召》,以及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著作《白痴》。這三個圖像傳達出意義、召叫和美。它們都描述危機的經歷,「人的責任感在其中發揮作用」,因為危機原本的意義是「破裂、開放和轉機」。植物的根需要空間才能持續成長,最終打破花瓶,同樣地,生命也不斷地成長,終能突破限度。

此外,教宗再次談及頭腦、心靈與雙手的語言,也就是思想、感受和行動之間的協調。他回想起自己在相遇學校的點點滴滴,說:「我在相遇學校目睹了日本師生與哥倫比亞人一起跳舞,以色列青年與巴勒斯坦青年一同遊戲。這是我親眼所見。海地與迪拜的學生共同探討問題,莫桑比克與葡萄牙的孩子一起繪畫。我看見東方與西方之間有棵橄欖樹在締造相遇的文化。」

「相遇」攸關「兒童及青年的夢想與成年人和年長者的經驗的彼此相連」。如果缺乏這種世代相遇,人類就會不復存在,因為少了根基、歷史和成長。同時,「相遇」也關乎「各種處境、語言和信仰的學生,因為當教導的內容不是一樣東西,而是生命的時候,就不該落下任何一個人」。

因著生命,我們得以存在,其它的現況也因此存在,各個不同、樣樣獨特。教宗囑咐眾人,別忘記「無償、意義和美」。它們看似無用、不事生產,但是全人類的未來卻取決於「無償、意義和美」。教宗最後敦促眾人向前邁進,領會「這白白贈予的奧秘」,帶著笑容、冒著危險撒種並收割。所有的人始終攜手同行,方能克服各種危機。

2020 June 05, 1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