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馬遜流域 亞馬遜流域 

教宗方濟各對亞馬遜地區的「宏大夢想」

教宗關注亞馬遜流域,期勉通過具體途徑來達成一種顧及窮人的人性生態、促使各文化受到重視,並讓傳教的教會具有亞馬遜的面容。

(梵蒂岡新聞網)教宗方濟各2月12日頒布了世界主教會議後宗座勸諭《親愛的亞馬遜》(Querida Amazonia)。聖座傳播部編輯主任托爾涅利(Andrea Tornielli)當天發表了一篇評論文章,內容如下:

「夢是尋求真理的絕佳場所。天主多次選擇在夢中發言。」教宗方濟各2018年12月在聖瑪爾大之家的清晨彌撒講道中論及寡言又務實的大聖若瑟,說出了這番話。同樣的話語有助於我們透過這道宗座勸諭來理解教宗看待亞馬遜的目光。教宗的這份文件有如一封情書,引用了許多詩句來協助讀者進入亞馬遜令人嘆為觀止的美,以及那片土地的日常悲劇。為什麼羅馬主教渴望把普世價值賦予給一個僅限於特定地區的世界主教會議呢?亞馬遜及其命運跟我們有什麼關係呢?

翻開這道勸諭,答案呼之欲出。首要原因是一切互相關聯:事實上,我們地球的平衡也仰賴亞馬遜的健康狀況。既然對人的照料與對生態系統的照料密不可分,那麼在原住民人性和文化寶藏遭到破壞,或者在大面積的毀壞和開採政策摧毀樹林時,我們就不該冷漠以對。此外,還有另一個元素使亞馬遜地區具備普世意義。在某種程度上,那裡呈現的動態發展,預示出迫在眉睫的挑戰:全球化經濟和金融體系越來越削弱人類生命和環境的可持續發展性;大不相同的人群及文化的和睦共處;移民潮;以及萬物恐怕遭受無法彌補的傷害,所以我們必須守護受造界。

「親愛的亞馬遜」是教宗方濟各這封情書的主角。那片土地對教會而言首先是個挑戰。教會蒙召找出新的途徑來福傳,宣講基督信仰訊息的核心,也就是初傳(Kerygma),好能彰顯慈悲天主的臨在。亞馬遜原住民和他們的文化及傳統應當得到保護,同時他們也有權利作出福音見證,不可被排除在和教會的傳教使命牧靈關懷之外。教會的代表人物是許多曬得黝黑的年邁傳教士,他們日復一日地靠獨木舟代步,只為拜訪散居的人群,帶給他們天主的撫慰,以及祂的聖事更新一切的安慰。

教宗方濟各通過這道勸諭,展現出一種超越雄辯爭論的視野。這些爭辯幾乎讓人將世界主教會議視作一場能否祝聖已婚男性為司鐸的公投。這個討論多時的問題,未來可能還會繼續下去,因為梵二文獻表明,「完全而永久的貞潔……並不是司鐸本質所要求的」(《司鐸職務與生活》法令,16號)。針對這個問題,伯多祿繼承人在祈禱和默觀後,決定作出回應。這回應並非改變教會現行的規範,或者提出進一步開特例的可能性,而是要求從本質重新出發,從生活中具體的信德出發,從日新又新的傳教動力出發。這份傳教動力是恩寵的果實,也就是給天主的行動騰出空間,而不採用行銷策略或者宗教「意見領袖」的溝通技巧。

《親愛的亞馬遜》這道宗座勸諭邀請眾人作出「獨特而勇敢」的回應,重新思索教會的組織和使徒工作。這文件籲請整個天主教會負起責任,親身感受到亞馬遜地區人民的傷痛,以及當地團體無法舉行主日彌撒的困窘,並且慷慨以對,派遣新的傳教士,重視所有的神恩,更加倚重非聖秩的新服務和使徒工作,穩定而正式地將這些服務和工作託付給平信徒及婦女。這份文件尤其談到婦女無可取代的貢獻。教宗指出,亞馬遜有些地方雖然「沒有任何司鐸走訪」,但是因著婦女「堅強又慷慨」的臨在,信仰依然代代相傳並維持熱火。

2020 February 12, 1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