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瑪竇宗徒慶日:貝爾格里奧的司鐸聖召始於70年前的這一天
(梵蒂岡新聞網)70年前年的9月21日,年輕時的教宗方濟各萌生了司鐸聖召。那是1953年,17歲的貝爾格里奧(Jorge Mario Bergoglio)在阿根廷去參加學生慶祝會,那一天也是教會禮儀紀念聖瑪竇的日子,耶穌召叫這個稅吏做祂的門徒。貝爾格里奧在當選教宗後提到他的蒙召經歷,這樣寫道:
“在去參加聚會之前,我路過了我常去的本堂,遇見一位我不認識的神父,我感到需要辦個告解。這對我來說是一次相遇的經驗:我感到有人在等我。但我不知道發生了什麼,我不記得了,我實在不知道為什麼會是那個我不認識的神父在那裡,為什麼我會感到有去辦告解的意願,但其實是有人在等著我。祂等了我很久。辦了告解後,我覺得有些事有所轉變。我和以前不一樣了。
我聽到了一個聲音,一個召喚:我深信我該當成為司鐸。這種信仰上的經歷非常重要。我們說,我們必須尋找天主,去祂跟前請求寬恕,但當我們去到那裡,祂已經在等待我們,祂先來到了!在西班牙語中,我們有一個詞能很好地解釋這一點:‘上主總是先我們而行’,祂是第一個到的,祂在等著我們!這真的是一個極大的恩寵:遇到一個在等著你的人。你一個罪人去那裡,但祂在等著你,為能寬恕你”。(聖神降臨節前夕守夜祈禱,2013年5月18日)
貝爾格里奧的聖召是在經歷了天主的慈悲後萌生出來的。的確,他在當選教宗後,也將“因仁愛而被揀選”作為自己牧職的座右銘。教宗方濟各多次提到在羅馬法王聖路易教堂存放的那幅卡拉瓦喬的名畫《瑪竇蒙召》,並說他常被這幅畫作所吸引。教宗談到瑪竇蒙召選的經歷,並分享了他的省思:
耶穌看見瑪竇在稅關那裡坐著,就注視他,對他說:“跟隨我!”他就起來跟隨了耶穌。畫家卡拉瓦喬在畫中描繪的瑪竇帶著一種不信任的目光:他“緊握金錢斜視,一隻眼睛看向天主,另一隻眼睛看向錢幣,愁眉不展”;另一側卻是耶穌慈悲的目光,極其慈愛。瑪竇這個想要金錢的人,被征服了:他起來,跟隨了耶穌。“這是慈悲與罪惡的搏鬥”。
耶穌的愛能夠進入那人心中,因為“他知道自己是一個罪人”,知道“自己不被任何人所愛”,甚至被輕視。正是這個罪人的意識開啓了與耶穌慈悲相遇的門。為此,他捨棄一切,跟隨了耶穌。這是罪人與耶穌的相遇。
得救的首個條件是承認自己處於危險之中,得到治癒的首個條件是承認自己患病;而承認自己是罪人則是得到慈悲目光的第一個條件。讓我們看看耶穌的目光,它是如此的美好,如此的仁慈。當我們祈禱時,我們也能感受到這個注視我們的目光。它是愛的目光,慈悲的目光。這是拯救我們的目光,我們不要害怕。
我們要承認自己是罪人;我們有罪,我們的罪不是抽象而是具體的。我們每個人都有罪。我們要讓耶穌以充滿愛和慈悲的目光注視我們。(聖瑪爾大之家清晨彌撒講道,2017年9月21日)
教宗方濟各簡述他的蒙召也如瑪竇那樣。他這樣概述道:“耶穌的那個手指這樣指向瑪竇。這樣指向我,我感覺如此,同瑪竇一樣。”在此教宗讓這幅畫來裁決自己,彷彿領悟到他去尋找的是自己的形象:“打動我的是瑪竇的手勢:他抓起自己的錢,好似說:‘不,不是我!不,這些錢是我的!’看,這就是我:‘上主用祂的雙眼所注視的罪人。’這就是我對是否接受當選為教宗的問話的答復。”於是教宗用拉丁語低聲說:“我是個罪人,但我信靠我們的主耶穌基督無限的仁愛和耐心,在補贖的精神下,我接受。”(教宗方濟各接受習安東神父訪談,2013年8月19日)
鏈接網址:www.vaticannew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