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童與教宗公拜苦路的默想:耶穌在我們恐懼時帶來安慰

教宗方濟各今年聖週五主持的公拜苦路,交由孩童和青少年擔任主角。意大利羅馬堂區兒童道理班的幼童和福利尼奧童軍的青年負責撰寫默想禱詞,羅馬兩所家庭之家的孩童繪製了苦路十四處的圖畫。本新聞網整理了今年默想的簡介。

(梵蒂岡新聞網)教宗方濟各今年公拜苦路活動的默想,託付給兒童和青少年來撰寫。他們純真而具體的文字蘊含力量,它直入人心、觸動心弦、發人深省又激發盼望,使人渴望世界變得更加正義、人人得到幸福,並為此努力奮鬥、改過向善。

孩童的痛苦往往受到低估。在梵蒂岡書局出版社發表的手冊裡,孩童們在序言中對耶穌強調,寫道:「親愛的耶穌,祢深知我們小孩子也有十字架。而且跟大人的十字架比起來,我們的既不更輕省、也不更沉重。但它們是真實存在的十字架,我們就算在夜裡也感到沉重。唯有祢知道,唯有祢在乎。唯有祢。」孩子的十字架是害怕黑夜、孤獨、被遺棄感,甚至由於新冠疫情的緣故,還包括了自身的有限、被他人嘲弄、比同齡人貧困,以及為父母在家起爭執而感到傷心的經驗。然而,世界上也有些受苦的孩童「糧食短缺、不能就學、遭到剝削和被迫打仗」。撰寫默想的孩子們對耶穌說,祢始終在我們身邊,從不拋棄我們。「求祢每天幫助我們揹起十字架,就如同祢曾經揹起祢的十字架那樣」。

苦路第一處是比拉多判耶穌死刑。孩童的思緒回到小學的一個事件:一個名叫馬爾谷的小男孩被指控偷了同學的點心。某個人雖然知道馬爾谷是無辜的,卻沒站出來替他辯白。敘事者對那次缺乏勇氣的經驗深感愧疚,覺得自己的行為跟比拉多一樣,現在他為曾經選擇一條安逸的道路而心生懊悔。

苦路第二處是耶穌背負十字架。聖史路加講述了耶穌遭到看守人的戲弄,而撰寫默想的青少年也不乏嘲弄,甚至是霸凌的經驗。以少女瑪爾蒂娜(Martina)的經驗來說,她難以在班上大聲說話。聖週五的默想指出,「也許我們無意嘲笑她,或者我們的訕笑對她造成了極大的痛苦!迫害不是兩千年前的遙遠記憶:有時我們的某些舉動也會判斷、傷害或踐踏一名弟兄或姊妹」。

苦路第三處是耶穌首次跌倒。孩童們提到的經驗是一名總是表現優異的學生某次考試不及格。這名學生說:「我覺得自己一無是處,感受到意外跌倒的重擔。我很孤獨,而且沒有人安慰我。但那一刻令我有所成長……。今天我知道,我們每天都腳步搖晃,而且會跌倒,但耶穌隨時在那裡對我們伸出援手。」

苦路第四處是耶穌遇見祂的母親。孩童們想起自己的母親和每天陪伴自己的母愛。他們具體地指出,在練習足球、上英語課,以及參加主日道理班時,母親都在一旁。這段默想表示,孩子需要愛,而這或許有助於父母親變得更好。

苦路第五處是基勒乃人西滿替耶穌揹十字架。關於幫助他人的經歷,孩童在默想中提到對一名陌生同齡人投以關注的舉動。有個男孩剛搬到新的環境,他看到其他男孩在玩球,卻沒有勇氣上前自我介紹。球隊裡的一個孩子注意到他,便主動邀請他加入遊戲。之後,這兩個男孩結成了莫逆之交,而不只是球隊的夥伴。唯有當一個人承認另一個人是弟兄姊妹時,「我們才向耶穌敞開心門」。

苦路第六處是一名婦女為耶穌抹面。孩童在日常生活中也會遇到艱難或痛苦的時刻,也需要別人的安慰。比方說,一名孩童渴望在某場重要的足球賽中大顯身手,卻輸掉了比賽。他寫道:「我在沖澡時心裡難過又沮喪,但一走出更衣室,就看到我的朋友:他手上拿著一瓶柳橙汁在等我。」於是,那次輸了比賽的回憶,「變得沒那麼苦澀了」。

苦路第七處是耶穌第二次跌倒。默想的內容講述了一名小學四年級學生的經驗:他正在準備期末演出,想盡一切辦法要演主角;但是老師卻選擇了一名比較孤立的同學擔此大任。經過了最初的憤怒情緒後,沒能當上主角的男孩明白了老師的道理,心情愉悅。事實上,那名有點孤立的同學之後越來越融入班級。默想寫道:「我的失望被用來扶助另一個人。老師之所以做出這個選擇,是為了給真正有需要的人一個機會。」

苦路第八處是耶穌遇見耶路撒冷的婦女。《路加福音》記載,耶穌對她們說:「妳們不要哭我,但應哭妳們自己及妳們的子女。」(參閱:路廿三28)孩童由此省思「糾正弟兄雖然艱難,卻很必要」的道理。一對親兄弟有過類似的體驗:某天,他們嬉戲了一整個下午,然後對母親撒謊,拍胸脯保證功課寫完了。隔天,其中一人又謊稱自己身體不適、不肯上學。另一個男孩放學回家後規勸留在家裡的兄弟。他在默想中坦言:「我們騙了媽媽,以及他假裝肚子痛,都是錯誤的行為。我建議他立刻寫完作業,然後幫他補上落掉的進度。功課寫完後,我們把剩下的午後時光都用來玩耍。」

苦路第九處是耶穌第三次跌倒。新冠疫情是這一處省思的背景,疫情的各種後果也給年幼的孩童帶來衝擊。孤獨感侵襲而來:孩子再也不能探望祖父母,學校關門,他們缺乏同伴和朋友。一名青少女表示:「孤獨的悲傷有時難以承受,我們覺得被所有的人『遺棄』,再也無法展露笑顏。我們感到跟耶穌一樣跌倒在地。」

苦路第十處是耶穌脫去衣物。一名小女孩分享道,她的房間裡收藏了許多心愛的玩偶。有一天,她聽聞堂區要為科索沃的難民孩童募捐玩具。她選了幾個比較老舊、沒那麼喜歡的玩偶,放進一個箱子裡。接著,她說:「可是,那天晚上,我覺得自己做得還不夠。在睡覺以前,箱子裝滿了玩偶,而我原本放玩偶的架子空了。」捨棄了膚淺表面的事物,心靈隨之變得輕鬆;奉獻使人快樂。

苦路第十一處是耶穌被釘十字架。一名童軍談到他的團體在聖誕節當天前來羅馬,到仁愛傳教修女會那裡為有需要的人分送午餐。童軍們放棄了與家人同歡共樂的機會,但這不是個犧牲。一名女童軍在默想中吐露道:「回到家後,我想起我服務對象的面容、他們的笑容和故事。一想到我帶給那些人片刻寧靜,就讓我覺得那是個難忘的聖誕節。」懷著愛為他人服務,「是十字架上的耶穌給我們的教導」。

苦路第十二處是耶穌死在十字架上。耶穌寬恕罪惡的榜樣,促使孩童反省當今世界的罪惡,例如:連孩子都殺害的黑社會。這種情況要如何寬恕呢?他們寫道:「死在十字架上的耶穌,把救恩賜給了所有的人。祂來不是為了召叫義人,而是為了那些謙虛並勇敢改過向善的罪人。」

一切都「完成了」。苦路第十三處是從十架上卸下耶穌的聖屍。在這段時期,許多孩子親身經歷了突然失去祖父母的痛苦。其中一名孩童講述說:「救護車走下來了幾個像是太空人的男人,穿著全身防護服,戴著手套、口罩和面罩。他們把這幾天呼吸困難的爺爺帶走,那是我最後一次見到爺爺。」痛苦也源自於不能親近祖父母,不能從他們身上得到安慰。孩童說:「我每天為他祈禱,這是在他塵世的最後一程我所能陪伴他的方法。」

苦路第十四處是耶穌被安葬在墓穴。默想內容是一名十二歲少女對耶穌的感謝。她寫道:「我渴望向祢獻上感恩,因為祢教導我把自己託付於祢,以克服各種痛苦;祢教導我去愛別人如同弟兄姊妹;教我跌倒後重新站起來……。今天,因著祢無盡的愛的舉動,我明白了死亡不是一切的終結。」

今年聖週五在公拜苦路時,到了最後才交由成年人來誦唸禱詞。耶穌在解釋進入天國的必要特質時,曾表明小孩子是個榜樣。因此,我們懇求上主恩祐我們「變成孩子那樣,需要一切,向生命開放」。再者,我們也將世界各地的所有孩子都託付於上主,願他們「在年齡、智慧和恩寵上成長茁壯」。同時,我們也為孩童的父母和教育者祈禱,「願他們在奉獻生命與愛的過程中愈加感受到與上主相結合」。

2021 April 01, 1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