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方濟各2020年3月27日在聖伯多祿廣場舉行特別祈禱 教宗方濟各2020年3月27日在聖伯多祿廣場舉行特別祈禱 

教宗特殊祈禱時刻一週年:脆弱中的大膽祈求仍在撼動人心

羅馬聖教會圖書館和檔案館總負責人門東薩樞機日前發表了一篇文章,深刻反思了教宗方濟各去年3月27日在陰雨濛濛的聖伯多祿廣場帶領普世信友舉行特殊祈禱的深刻含義。教宗以極大的智慧帶領人類在那不可理解的寂靜沉默的天主面前祈禱,展現出人類同為兄弟姐妹,彼此友愛和平道路的先知性願景。

(梵蒂岡新聞網)《羅馬觀察報》近日發表了羅馬聖教會圖書館和檔案館總負責人門東薩(José Tolentino Calaça de Mendonça)樞機的一篇文章。該文章反思了教宗方濟各2020年3月27日晚間,在陰雨濛濛的聖伯多祿廣場帶領普世信友舉行特殊祈禱的深刻含義。

門東薩樞機首先寫道,衆所周知,我們生活在一個影像普及的時代,歷史上從未有哪個時代產生過如此多的影像,也沒有哪個時代像我們一樣見證過影像變得平凡無奇。當代的影像不再獨特唯一又真情實意,而是大量生成的產物,以及隨拍隨有、轉身即忘的自拍影像。德國哲學家瓦爾特·本雅明(Walter Benjamin)準確地稱之為“光暈的消失”(loss of aura),意即:影像不再構成“遙遠事物獨一無二的顯影”,而是定格在反覆夢遊般的“如夢似的畫面”中。這就是為什麽教宗方濟各在空蕩蕩的聖伯多祿廣場的影像能感動所有人的心靈,並在教會內外激發所有人再三思考

門東薩樞機表示,時隔一年,這一影像值得重新審視,它讓我們不禁要問:這影像的非凡力量來自哪裡,為什麽是這個影像、而不是別的畫面繼續呈現出我們現在正經歷的一切?它向我們揭示了什麽,或者給我們什麽樣的教導?為了從這非凡影像中探索值得更廣泛思考的問題,樞機指出了四個緣由。

首先,敢於生活在脆弱中,並以之作為人性體驗與信仰的場所。的確,由我們的消費社會所塑造出的主流文化,讓脆弱性成為一個禁忌,脆弱是人們避而不談的的主題。教宗方濟各敢於處在脆弱當中:對於世人的脆弱,他並未停留在談論的階段,彷彿事不關己,卻願意展現出自己如同任何一個普通人一樣脆弱。為此,教宗以一位能代表全人類的司祭形象,出現在世人面前。

其次,大膽擁抱並賦予空虛以意義。在疫情大流行之初,封城帶來的一種強烈體驗是目睹城市的空虛。從這一瞬間到那一瞬間,瀰漫著怪異、陌生的寂靜。難以置信的是,我們在極度孤獨中從我們的窗戶窺視著外面的街道和廣場,感覺到我們自己與世隔絕。我們的第一個反應是把空虛解讀為威脅我們的敵人。然而,教宗方濟各睿智地擁抱這空虛,並把這處境下的我們比喻成暴風雨中的一條船。教宗表示,“我們意識到我們都在一條船上,所有人都脆弱迷失”。空虛提供了一個認識自我的新法則,讓我們發現彼此不是互不相干的獨立碎片,而是人人皆為弟兄姐妹。

再者,勇於尋找事件蘊含的喻意。教宗在解釋《馬爾谷福音》第4章35到41節耶穌平息風浪的事跡時,做出了一個影響深遠的舉動:他重新調整了對疫情大流行的理解。最初講話的政府領導人們將疫情大流行稱之為戰爭,這樣的比喻在某種程度上是可以理解的,但也隱含著許多危險。教宗是第一個把疫情大流行定義為一個大風暴的人。如此一來,對疫情的詮釋便從狹隘、挑釁的層面進入了與基督宗教信仰有關的宇宙學幅度,體現出一種胸襟開闊的視野。

最後一點就是,在沉默不語的天主面前大膽向天主祈禱。即使對信友來説,風暴也是危機的經歷。那些門徒要叫醒耶穌的話中含有抱怨的情緒:“師傅,我們要喪亡了,祢不管我們嗎?”在面對邪惡的蔓延和傷害的迫近,我們痛苦地感受到天主那不可理解的寂靜沉默。關於圖像的力量,哲學家海德格爾(Heidegger)寫道,“圖像的本質就是表現某些事物”。在那悲涼空曠的背景中,教宗祈禱和聖體降福的影像表現出不可見的天主是如何穿透歷史的壁壘,來到我們中間。祂的寂靜沉默讓我們有機會跟隨耶穌的腳步生活,在被拋棄的境況中,以信賴之情把我們交付於祂的手中。教宗祈求:“從這個擁抱羅馬和世界的柱廊間,願天主的降福如安慰的擁抱降臨於你們身上。”事實就是如此。

2021 March 28, 09: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