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羅馬教區代理主教德多納蒂斯樞機代教宗宣讀講稿 教宗羅馬教區代理主教德多納蒂斯樞機代教宗宣讀講稿 

教宗叮囑聖職人員:在苦澀中接觸自己的人性,體嘗天父的慈悲

羅馬教區聖職人員在四旬期之初舉行懺悔禮儀。教宗在既定的講稿中闡述了司鐸生活中的苦澀,勉勵他們增進與天主的關係、聆聽不同的意見,以及避免自我封閉。

(梵蒂岡新聞網)司鐸的生活不乏苦澀,其原因有三個,分別涉及信德、主教和彼此的共融。教宗方濟各在給羅馬聖職人員的講稿中,談論了這個課題。教宗原訂於2月27日上午在羅馬聖若望拉特朗大殿與該教區的聖職人員相聚,參與懺悔禮儀。但是教宗當天身體微恙,不克前往,便改由教宗羅馬教區代理主教德多納蒂斯樞機代為宣讀教宗的這篇講稿。

教宗首先表示,司鐸正視生活中的苦澀,使他們能「接觸自己的人性」,因為司鐸是「蒙受寬恕和派遣的罪人」。這些苦澀指示出「更加崇敬天父的道路,有助於再次體嘗祂仁慈傅油的力量」(參閱:路十五11-32)。

提及苦澀的第一個原因,即「關乎信德的問題」,教宗表明,「與天主的關係會成為苦澀的深層原因」,因為厄瑪烏的門徒也為了希望落空而心生苦澀(參閱:路廿四21)。教宗由此解釋人的盼望與基督徒望德的差別:人的盼望是指「我們汲汲營營於尋求安全感、回報和進步,在心願實現時幾乎覺得自己將永垂不朽,因為我們是以自我為參照點」;相反地,基督徒的望德教人明白,因著「逾越奧跡,一切遭遇都有其意義」。當我們「承認自身的侷限時,就能體會到信賴的重要性」。

基督徒的望德奠基於人與天主的盟約。為此,我們「需要在天主聖言的光照下聆聽歷史和自身經歷」。厄瑪烏的門徒之所以克服失望,正是因為「復活主藉由《經書》的智慧來開啟他們的明悟」。教宗鼓勵聖職人員接納「苦澀」,視之為「心靈的警鐘」,因為這份悲苦感「能引領我們走向天主」。

談到苦澀的第二個原因,也就是與主教的問題,教宗強調,人人都有其「限度和匱乏」,而且「意見分歧在所難免」,所以問題不在於想法不一。真正的問題出於「專斷獨行」,不接受見解不同的人。在強制推行計劃的狂熱下,扼殺了坦率的溝通。

關於這點,教宗引用聖本篤的《會規》,勉勵眾人在應對重大問題時,秉持「謹慎且公平」的原則,先徵詢團體中每個人的觀點,然後再由長上作定奪。教宗指明,牧者的一大誘惑在於聽從「親信」,導致不分「奉承討好的話語和大公無私的諫言」。在這方面,《天主教法典》闡述了信友向牧者提建言的權利及義務(參閱:212條3項)。

接著,教宗談論了苦澀的第三個原因:司鐸彼此之間的問題。教宗坦言,近年來的各種醜聞令司鐸職務深受打擊,削弱了彼此之間的信任感。教宗指出,這是一種「隔閡」的悲慘處境:與恩寵、與歷史、與他人之間的隔閡。我們若是與恩寵產生隔閡,就會執著於自己的遭遇和憂愁裡,恩寵的世界逐漸變得事不關己,聖人彷彿只是「孩童時期想像出來的朋友」。一旦遠離恩寵的力量,就會造成理性至上或感情用事。

與歷史有所隔閡的人,會「認為一切從自身開始,並在自己身上結束。一個人越是覺得自己獨一無二、能力超群、才華洋溢,他就越不關心天主子民歷史的延續意義」。這樣的司鐸進入堂區時,會覺得他有義務開創新路,凸顯自己的特色。教宗寫道:「我們之所以從零開始,是因為我們感受不到共同救恩之路的歸屬感。」

一個人要是與他人有所隔閡,就會覺得「沒有人能了解自己」。教宗強調,「這是謊言之父喜愛的一種想法,使人自我封閉、遠離他人」,萌生優越感。為此,教宗建議司鐸找個「資深又睿智的靈修指導神師」來陪伴自己,切莫生出隔閡。

教宗最後引述《出谷紀》中梅瑟為以色列子民央求上主把苦水變甜的事跡(參閱:十五22-25)。教宗指出,聖潔又忠信的天主子民「懂得陪伴並照顧他們的牧者,知道牧者的苦澀,並為牧者們祈求上主」。牧者應當與子民同心祈禱,「懇求上主為了祂的子民,將牧者的苦澀化為甜水」。

2020 February 27, 1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