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週五朝拜十字架禮儀 聖週五朝拜十字架禮儀 

教宗府講道神師朝拜十字架禮儀講道:願衆人在基督的苦難中認出天主的愛

教宗方濟各聖週五下午在聖伯多祿大殿主持了朝拜十字架禮儀,坎塔拉梅薩神父負責禮儀講道。

(梵蒂岡新聞網)4月19日,聖週五主耶穌受難日,整個教會靜默祈禱,瞻仰被釘在十字架上的基督。教宗方濟各下午5點在聖伯多祿大殿主持朝拜十字架禮儀,由教宗府講道神師坎塔拉梅薩(Raniero Cantalamessa)神父負責講道。神父以當天選讀的《依撒意亞先知書》和《若望福音》的記述,闡述了耶穌苦難的意義。

坎塔拉梅薩神父首先指出,依撒意亞先知描述了一個“受盡了侮辱,被人遺棄”的人,這個人就是納匝肋人耶穌,“祂是世界上所有遭遺棄、沒有權利的窮人、被拒絕,以及得不到同情者的典型”。耶穌終其一生,從降生成人到祂的公開生活都是與這些窮人為伍,甚至連“枕頭的地方”也沒有(瑪八20)。

接著,神父談到耶穌在苦難中很少被提及,卻極富意義的一個細節。耶穌被帶到比拉多的總督府,兵士們給祂穿上紫紅袍,編了一個茨冠給祂戴在頭上。祂雙手被捆綁,一隻手上被插上一根蘆葦,祂的王權受到了譏諷(參閲:谷十五16-20)。此時,耶穌也是“那些任人擺布、失去自由和孤獨者的典型”。

“看,這個人!”,比拉多以這句話將耶穌介紹給民衆(若十九5)。神父解釋道,“繼耶穌之後,這句話也是對成千上萬受到詆毀的男女的描述,他們被簡化為物品,被剝奪了各種人性尊嚴”。納粹的受害者和黑人奴隸就是這樣的狀況,但藉著基督,《福音》的話語“重新賦予他們意義,享有做天主子女的尊嚴”。

不過,“基督受難受死的最深層意義並不在於社會性質,而是靈性上的。祂的死亡使世界脫離罪惡,將天主的愛帶給人類最遙遠和最黑暗的地方,即死亡之地”。坎塔拉梅薩神父強調,十字架最重要的意義在於衆人,有信仰者和無信仰者,都能認出和接受天主的愛。

基督的苦難和死亡是為了衆人,不僅是有信仰的人。神父解釋道,“天主聖子自降生成人起就與整個人類結合,而且在降生的方式上成了窮人和被遺棄者中的一個,與他們的命運相連”。為此,祂對我們說:“凡你們對飢餓者、赤身露體的人、坐監和流亡者所做的,就是對我做的;凡你們沒有對他們所做的,便是沒有給我做”(參閲:瑪廿五31-46)。

然而,《福音》的敘述“沒有停留在十字架前面,它還告訴我們被釘在十字架上的那一位復活了!在復活者身上將對立的兩個局面徹底顛覆:敗北者成為得勝者,被審判者成為審判者,‘匠人所棄而不用的石頭,反而成了屋角的基石’(參閲:宗四11)。不義和欺壓,不是,也絕不會是最後的結局。耶穌不僅將尊嚴重新賜以被剝奪權利的窮人,也賜予他們一個希望”。

神父表示,基督的復活是從死亡過渡到生命,是祂“離此世歸父的時辰”(參閲:若十三1),同時也是“相信祂的人從罪惡到恩寵的轉化時刻”。因此,慶祝基督的復活就是“慶祝天主在基督身上所行的逆轉工程”。基督的復活更是“窮人、邊緣人士,以及在當代社會受到各種奴役者的佳節!”

此外,十字架也對權勢者、強大的人,以及那些自我感覺良好、“必勝無疑”者帶來訊息。“這訊息乃是愛和救恩,提醒他們,最終他們與每個人的命運一樣。弱勢者與權勢者、柔弱無能的人和暴君都將面臨同樣的人性限度並置身於同樣的法律面前”。

坎塔拉梅薩神父最後表明,“教會接受其創始者的託付與窮人和弱勢者站在一起,為沒有聲音的人發聲”。教會的另一項歷史性使命則旨在號召各宗教攜手合作,不但促進和平,也對在衆人眼前所發生的事件表達立場。“任何一個宗教都不可保持冷漠,因為眾宗教的天主在所發生的一切事物上並沒有漠不關心”。

2019 April 19, 18: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