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的教會:一個有待書寫的未來》 《在中國的教會:一個有待書寫的未來》 

斯帕達羅神父:在中國的精神挑戰及教會團體的修和

《在中國的教會:一個有待書寫的未來》是《公教文明》期刊主編斯帕達羅神父負責編輯的第二本關於在中國教會的作品。神父在接受《梵蒂岡新聞網》專訪時,談到福傳的遠景、本地化、信賴及修和。

(梵蒂岡新聞網)最近出版的新書《在中國的教會:一個有待書寫的未來》匯集了近兩年來在《公教文明》期刊上發表的一些文章,主要目的之一乃是釐清聖座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簽署主教任命臨時性協議之後的情況。該期刊主編斯帕達羅(Antonio Spadaro)神父負責新書的編輯工作,並撰寫了引言。

神父日前在《梵蒂岡新聞網》的專訪中強調,臨時性協議是一個起點而非終點。它是一個有待貫徹的進程的開端,也需要得到檢驗和進一步改善。另一方面,臨時性協議也是上個世紀80年代中旬早已開啓對話的一部分。

神父首先説明:“新書的副標題是《一個有待書寫的未來》,封面上有兩個漢字‘前途’。這本書意在把去年9月22日的臨時性協議看作是一個由若望保祿二世於1986年開啓漫長進程中的重要部分,而且這段進程注定要繼續下去。協議是‘臨時性’的,因此我們希望它能成為最終性質的。”

“在中國的教會蒙召積極熱情地更新宣講福音的使命,以其信仰訊息和愛德及社會服務更加有效地為中國人民的福祉作出貢獻。因此,這個教會該當扎根於本地並完全中國化,依照公教的普世性加深本地化的進程。換言之,這個教會完全屬於中國,也完全屬於天主教。”

談到臨時性協議提出的積極挑戰,斯帕達羅神父說:“這份協議提出了許多挑戰,首先是精神上的挑戰。在中國有一種強烈的精神需求。皈依基督信仰的百分比很高,通常都是皈依新教,因為新教團體沒有特別的聯繫,與政府也不存在困難,因此在傳教方面比較積極。天主教會今天必須回應這種對福音的極度渴望。事實上,經濟發展和進步並未消除精神需求,反而促使它有所增長。”

教會在中國文化上的挑戰自利瑪竇時代就已存在,斯帕達羅神父對此表示,利瑪竇接受了文藝復興時代的熏陶,汲取了歐洲文化。“正是這種培育使他能夠與中國文化對話,甚至愛上和吸收了這個文化。在他之後的耶穌會士們也學到中國文化,甚至儒家思想,並將之傳到歐洲”。中國領導階層近些年來屢次要求在中國境内的宗教具有“中國特色”。對在中國的天主教會而言,“這意味著加深本地化的進程。這個進程是教會偉大傳統的一部分”。

帕羅林樞機在序言中強調,面對福傳的挑戰,首先需要重建教會的合一。斯帕達羅神父進一步談到,在中國的教會有所謂的“官方”和“非官方”團體,彼此關係緊張。兩個團體都因信仰而以不同的形式受到了痛苦。

然而,“我們不能總是停留在過去,而不展望所受的痛苦能為修和的未來結出果實。兩個團體如今都蒙召走向痊癒的新階段,使福音在中國的宣講更見成效。兩個團體不應讓過去的創傷來左右他們的生活,因而阻止那期待他們履行的重大使命。因此,緊張關係和互不理解該當被克勝”。

教宗方濟各主張的“對話”並不是要妥協,而是一起向前行走,這是理解2018年9月22日臨時性協議“邏輯”的關鍵。斯帕達羅神父闡明,“臨時性協議對未來的發展是一個牢固的基礎。教宗方濟各強調對話的重要性,這並非說對話以妥協為結局。建設意味著一起行走,這樣才能本著克勝互不理解的意願向前邁進”。

“我們該當建立一種彼此間的信賴,而信賴是一段需要時間的進程。它是一條‘道路’而不是一個‘終點’。信賴也在於採取正確的方法,就如騎自行車那樣,讓車身先立住,然後找到適當的速度好能前行而不停下來。這正是9月22日協議的邏輯。這段行程將隨著時間而受到檢驗,但已展開的方向看來是正確的”。

2019 March 21, 1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