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在中国的教会:一个有待书写的未来》 《在中国的教会:一个有待书写的未来》 

斯帕达罗神父:在中国的精神挑战及教会团体的修和

《在中国的教会:一个有待书写的未来》是《公教文明》期刊主编斯帕达罗神父负责编辑的第二本关于在中国教会的作品。神父在接受《梵蒂冈新闻网》专访时,谈到福传的远景、本地化、信赖及修和。

(梵蒂冈新闻网)最近出版的新书《在中国的教会:一个有待书写的未来》汇集了近两年来在《公教文明》期刊上发表的一些文章,主要目的之一乃是厘清圣座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签署主教任命临时性协议之后的情况。该期刊主编斯帕达罗(Antonio Spadaro)神父负责新书的编辑工作,并撰写了引言。

神父日前在《梵蒂冈新闻网》的专访中强调,临时性协议是一个起点而非终点。它是一个有待贯彻的进程的开端,也需要得到检验和进一步改善。另一方面,临时性协议也是上个世纪80年代中旬早已开启对话的一部分。

神父首先说明:“新书的副标题是《一个有待书写的未来》,封面上有两个汉字‘前途’。这本书意在把去年9月22日的临时性协议看作是一个由若望保禄二世于1986年开启漫长进程中的重要部分,而且这段进程注定要继续下去。协议是‘临时性’的,因此我们希望它能成为最终性质的。”

“在中国的教会蒙召积极热情地更新宣讲福音的使命,以其信仰讯息和爱德及社会服务更加有效地为中国人民的福祉作出贡献。因此,这个教会该当扎根于本地并完全中国化,依照公教的普世性加深本地化的进程。换言之,这个教会完全属于中国,也完全属于天主教。”

谈到临时性协议提出的积极挑战,斯帕达罗神父说:“这份协议提出了许多挑战,首先是精神上的挑战。在中国有一种强烈的精神需求。皈依基督信仰的百分比很高,通常都是皈依新教,因为新教团体没有特别的联系,与政府也不存在困难,因此在传教方面比较积极。天主教会今天必须回应这种对福音的极度渴望。事实上,经济发展和进步并未消除精神需求,反而促使它有所增长。”

教会在中国文化上的挑战自利玛窦时代就已存在,斯帕达罗神父对此表示,利玛窦接受了文艺复兴时代的熏陶,汲取了欧洲文化。“正是这种培育使他能够与中国文化对话,甚至爱上和吸收了这个文化。在他之后的耶稣会士们也学到中国文化,甚至儒家思想,并将之传到欧洲”。中国领导阶层近些年来屡次要求在中国境内的宗教具有“中国特色”。对在中国的天主教会而言,“这意味著加深本地化的进程。这个进程是教会伟大传统的一部分”。

帕罗林枢机在序言中强调,面对福传的挑战,首先需要重建教会的合一。斯帕达罗神父进一步谈到,在中国的教会有所谓的“官方”和“非官方”团体,彼此关系紧张。两个团体都因信仰而以不同的形式受到了痛苦。

然而,“我们不能总是停留在过去,而不展望所受的痛苦能为修和的未来结出果实。两个团体如今都蒙召走向痊愈的新阶段,使福音在中国的宣讲更见成效。两个团体不应让过去的创伤来左右他们的生活,因而阻止那期待他们履行的重大使命。因此,紧张关系和互不理解该当被克胜”。

教宗方济各主张的“对话”并不是要妥协,而是一起向前行走,这是理解2018年9月22日临时性协议“逻辑”的关键。斯帕达罗神父阐明,“临时性协议对未来的发展是一个牢固的基础。教宗方济各强调对话的重要性,这并非说对话以妥协为结局。建设意味著一起行走,这样才能本著克胜互不理解的意愿向前迈进”。

“我们该当建立一种彼此间的信赖,而信赖是一段需要时间的进程。它是一条‘道路’而不是一个‘终点’。信赖也在于采取正确的方法,就如骑自行车那样,让车身先立住,然后找到适当的速度好能前行而不停下来。这正是9月22日协议的逻辑。这段行程将随著时间而受到检验,但已展开的方向看来是正确的”。

2019 March 21, 18:51